日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協同發展的規劃體系和頂層設計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19年,三地發展實力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由67290.5億元增加至85140.3億元,增加了17849.8億元。
藍皮書顯示,單中心的首都發展格局獲得轉變,協同發展的空間結構優化;產業、生態、交通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得以實現,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建立。同時,三地創新發展全面實施,協同發展動力源加強。
產業對接有序推進。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結構有序引導生產要素流動,進而疏解非首都功能,均衡各地發展,提升京津冀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是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首要任務。圍繞此任務的實現,京津冀相繼出臺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等系列政策。同時,建立了以“2+4+N”為核心的產業疏解空間載體和平臺支點。“2”,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4”,即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張承(張家口、承德)生態功能區4個戰略功能區;“N”,即46個專業化、特色化承接平臺,產業協同發展的平臺載體和關鍵環節獲得突破。尤為重要的是,針對三地產業轉移承接的稅收分享等核心問題,三地進行了突破性探索,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政策文件,為三地產業協同對接核心問題的突破提供了保障。在有效支撐和保障下,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獲得有序推進。以京冀為例,2014年至2018年,河北省共承接北京市轉入的產業活動單位3860個,其中,承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單位1202個,占全部產業承接活動單位的31.1%;承接信息服務類、科技服務類單位748個,占全部產業承接活動單位的19.4%。
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得以擴大。圍繞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水環境保護等生態建設,三地深化合作,建立了“五個統一”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簽署了水資源補償協議,合力推進清潔能源改造、大氣及水污染協同防治。2014至2018年,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累計增加50萬畝,北京、天津和河北優良水體比例分別提高32%、15%和8%;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40.6%、37.3%和41.1%。
交通一體化加速形成。五年間,圍繞交通發展的率先突破,三地進行了積極推動。軌道交通等交通骨干和打通“瓶頸路”“斷頭路”等交通“毛細血管”同時推進,京津冀城市群之間軌道交通路網、高速公路網加速完善,覆蓋全區域的便捷交通網絡加速形成。京昆、京臺、京開拓寬工程,京秦、首都地區環線(通州-大興段),延崇高速平原段等相繼建成通車,1小時城際交通圈的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瓶頸路”“斷頭路”的打通,為三地人口流動、物流的自由流動提供了強勁支撐。以河北為例,五年間累計打通與京津間的干線公路“斷頭路”“瓶頸路”27條段、1676公里。2014年至2018年,三地公路里程累計增加1.4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674.5公里,三地交通運輸能力和服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藍皮書建議,進入“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完成在推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基礎上獲得實質性突破,以及在高質量協同發展模式的確定上實現突破等兩方面任務。頂層設計再完善與“微觀循環再暢通”同時進行,筑牢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基礎;產業鏈布局與創新鏈推動同時進行,夯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體力量;強支撐與補短板同時進行,強力提升河北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政府機制突破與要素市場建設同時進行,構筑京津冀協同發展保障體系。
關鍵詞: 京津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