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們出行密切相關的網約車領域,一邊是安全、監管問題備受關注,一邊是越來越多玩家入局。繼車企“老大”上汽集團宣布進軍網約車后,昨天大眾汽車旗下出行公司“逸駕智能”亮相廣州,宣布將與本土出行企業合作,布局網約車、分時租賃出行市場;吉利和戴姆勒此前也宣布組建合資公司做高端專車……來勢洶洶的傳統車企能終結滴滴的一家獨大嗎?
亮出安全合規牌
日前,上汽集團宣布正式進軍網約車業務,發布移動出行品牌“享道出行”。目前享道出行的乘客端和司機端的APP已經可以下載。打開乘客端APP,只顯示上線倒計時頁面,提醒享道專車將在11月18日上線。
老牌車企進軍網約車業務有何優勢?上汽集團表示,其在生產經營中建立的管理體系,將確保享道出行的“高標準”服務質量;此前上汽在分時租賃業務上有經驗積累,擁有新能源分時租賃“環球車享”,3.2萬輛車在全國62個城市運營;還專門制定了整套“安全出行保障機制”,保障乘客和司機安全。
網約車的安全問題最受關注。上汽集團對外表示,平臺每一位司機都是本地司機,且經過深度背景調查,驗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我們與滴滴、出租車都有所不同,原則是完全合規經營。”享道出行負責人透露。記者測試發現,其APP介紹中顯示設有“緊急求助”功能;記者手機號碼顯示“未備案”,是無法在司機端APP注冊的。
目前,享道出行的定價還未公布,但定位于中高端客戶群體。不少消費者在APP注冊時都收到了300元體驗券,但限上海地區使用。
車企轉型迎“寒冬”
為何要進軍網約車市場?對此,上汽集團明確表示要加快轉型成為出行服務與產品的綜合供應商。
上汽集團是國內產銷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數據顯示,2017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累計銷量693萬輛,同比增長6.8%,增速高于市場平均水平2.1倍,上汽集團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3.2%。但今年7月以來,車市整體走勢低迷,產銷同比明顯下降。車企“老大”的上汽也壓力很大,9月銷量同比下跌8.2%,10月銷量同比下跌8.4%。
只靠賣車肯定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是上汽,幾乎所有主流主機廠商都在向出行服務轉型。自主品牌“領頭羊”吉利2015年就推出了“曹操專車”;日前又宣布與戴姆勒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寶馬和戴姆勒這兩家“勁敵”甚至還把出行服務合并在一起,抱團搶占市場,兩家巨頭已宣布將旗下共享汽車、網約車服務、停車服務、充電網絡、多模式聯運等五大方面業務進行合并和擴充,各出資50%股份成立合資企業。
大眾汽車集團也確立了轉型出行服務商的目標。“逸駕智能”作為大眾旗下子公司,將圍繞智能車聯網、智能出行生態、智能基礎設施、大數據應用和智能駕駛等五大核心業務領域,打通傳統汽車和互聯網科技行業的壁壘。據透露,大眾首款搭載人工智能車聯網系統的車型,不久將在中國正式上市,同時,逸駕智能車聯網服務內容也將不斷升級。
根據貝恩咨詢發布的出行報告數據,僅2017年,中國網約車市場的交易規模就已超世界其他各國交易總和。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將達到720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11倍。
“門外漢”運營服務迎挑戰
眼下,網約車市場呈現一家獨大的競爭格局。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2017年,滴滴以58.6%的滲透率位居各平臺之首,遠超其他網約車平臺。各家車企的強勢入局,能威脅到滴滴嗎?業界對此并不樂觀。
如今滴滴忙于內部整頓,的確給了其他玩家一個進入的好時機,但車企對出行領域的運營與服務并不擅長。“車企熟悉的是工廠式管理,不太熟悉互聯網平臺,更不太熟悉個性化出行需求的滿足。”中國電動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表示,傳統車企要轉型出行服務供應商存在挑戰,新業務會導致資金和人力方面的緊張,互聯網發展模式在運作和經營方面不比造車省錢。
事實上,在網約車領域還沒有企業開始盈利,車輛成本、運營維護、補貼營銷都需要大量資金,很多玩家都是賠本賺吆喝。比如,北汽新能源日前將恒譽新能源60%股權掛牌轉讓,恒譽新能源即分時租賃品牌綠狗租車的運營方,已連續3年虧損,累計虧損額度近7800萬元,并且還有超1億元的負債。網約車市場里司機和乘客的忠誠度不高,“燒錢”補貼不可持續。目前,幾家車企都采取了差異化競爭,對標中高端市場,以避免與滴滴“硬碰硬”。
降低人力和運營成本,發展自動駕駛或許是車企在出行領域“彎道超車”的出路。日前,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宣布,計劃于12月初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自動駕駛汽車服務;通用汽車也計劃明年年底啟動類似的自動駕駛乘車服務。(記者 董禹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