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伴隨著各種革新。隨著市場更加多元和復雜,一些私募開始在管理費收取模式上做出調整,多種方式提高后端業績提成比例。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私募行業市場化定價的選擇,更高的業績報酬能夠激勵私募做好業績,表現突出的私募更有機會掌握定價權。
多種方式提高業績報酬比例
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北京某知名量化私募對旗下指數增強產品采取分段收費方式:產品年化收益率未超過業績比較基準,不提取后端業績報酬;超過比較基準,提取20%業績報酬;超過比較基準25%以上,收取比例提高至35%;超過比較基準40%以上,收取報酬比例提高至50%。
據介紹,私募行業一般會提取20%的業績報酬。“我們與客戶做了溝通,他們愿意接受這種市場化定價方式。二差異化的模式也會刺激私募提高業績,以分到更高的報酬。”上述量化私募總經理說。
無獨有偶,今年市場不景氣,有量化私募逆市提高了管理費或業績提成比例,將管理費從1%提至2%,將業績報酬從20%漲到25%。業內人士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今年量化策略表現突出,受到投資者追捧,他們有底氣提高費用,也給自己更多激勵繼續為客戶賺錢;另外可能他們策略容量有限,選擇提高收費等手段,控制規模。
除了量化私募,也有主動管理私募直接取消前端管理費,提高后端業績提成比例。比如北京某中型股票私募,奉行超長期價值投資,新發產品不收固定管理費,而是在獲得收益時收取25%的業績報酬,且產品封閉三年。
私募排排網產品運營部總監戴霖稱,私募提高后端業績報酬一般是兩種情況:一是取消或降低管理費,放到后端業績報酬,只在獲得收益時才提取;二是私募確實有能力提高后端費用。“提高后端業績報酬,在量化私募里比較多見,多頭私募還很少見。”
格上財富研究員王媛媛則認為,私募突破20%的業績提成,一是出現在比較賺錢、但規模容量有限的策略,管理人會采取分階段提取業績報酬的方式,比如特別高頻的股票、期貨策略;二是管理人對自己的投資能力比較自信,且自有資金參與較多,其業績報酬提取比例也比高,一般多為民間派私募基金管理人。
私募固定費用下降是大趨勢
靠實力獲取更高回報
除了創新業績報酬提取模式,記者也了解到,近年來部分私募在管理費收取、客戶產品申贖等方面都做了許多嘗試。深圳凱豐投資今年9月以后下調旗下產品的管理費,由之前的1.3%~1.5%降到1%,而目前私募基金管理費普遍在1.5%~2%。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表示,中國私募基金類似美國的對沖基金,收費方式多為2%的管理費+20%的業績報酬。近幾年,國內個別私募的做法開始出現變化,降低固定管理費,提高后端業績提成。費用越高,客戶的潛在成本越大,未來私募收費應該針對阿爾法收益。
戴霖也認為,未來私募行業總體費率下降是大趨勢,績優私募有能力收取更高的費用,同時,也有相當多的私募因要靠降低費率來吸引客戶。
此外,在申贖方面,私募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記者了解到,九坤投資等量化私募推出指數增強產品,不設封閉期,每日開放申購贖回。九坤投資總經理王琛表示,產品每日開放申贖是為了方便客戶做配置。“我們推出某類指數增強產品,并不代表看好這類指數未來表現,而是將之作為工具型產品,投資者可以基于自己的判斷進行配置。從去年開始有些機構客戶開始接受這種配置工具的觀念,與主觀產品搭配,分散風險。現在中國市場阿爾法比較強,我們做指數增強產品,既能獲得配置的效果,又能獲得超額收益。”
王媛媛表示,未來私募產品設計仍然有創新的可能。外資私募進入中國,通過降低管理費用吸引中國投資者,未來“低固定管理費+高業績分成”、“低固定管理費+分階提取業績分成”可能成為常態;另一方面,當下投資環境欠佳,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為了迎合這種偏好,已經有日度開放贖回的私募產品出現,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