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孟凡霞劉宇陽)隨著今年以來股市的逐步回暖,偏股型基金的收益普遍上揚,但在2018年下半年備受投資者青睞,發行火熱的短債基金也在遭遇“降溫”,年內超七成產品首募規模不足10億元,更有產品連續三次延長募集期。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以來,短債基金發行壓力的陡增主要與其收益的下滑以及年內投資者偏好偏股型基金有關。
4月4日,平安基金發布平安如意中短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平安如意中短債”)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公告內容顯示,平安如意中短債于4月3日正式成立,首募規模為3.52億元。
短債基金募集規模較小已經成為今年以來的普遍現象。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累計成立的29只短債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中,成立規模不足10億元的短債基金多達21只,占比72.41%。在首募規模超過10億元的8只產品中,僅有1只短債基金募集規模超過40億元,為41.1億元,其余大部分產品的募集規模低于20億元。
這與2018年下半年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在2018年下半年成立的29只短債基金中,首募規模低于10億元的只有15只,占比51.72%。而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的短債基金只有5只。
在北京一位市場分析人士看來,年內短債基金發行壓力提升,主要源于其收益出現下滑。數據顯示,截至4月4日,今年以來,數據可統計的80只短債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為1.26%。上述市場分析人士還表示,今年以來的股市上漲行情也使得權益類基金業績表現良好,在投資者風險偏好逐步上升的當下,偏股型基金的發行勢必會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短債基金發行也將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