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從今年2月份井噴的行情到現在,在股票上賠錢的股民仍是大多數,而買了指數基金不賺錢的也大有人在。可無數人不是都說過嗎:“巴菲特這一輩子曾經無數次的說過: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只成本費率低的指數基金。”難道買指數基金錯了嗎?不是的。買指數基金沒有錯,錯的是買的方法。那究竟錯在哪里了呢?
首先,選錯了時機。
指數基金是一攬子股票,所以買指數基金是不需要擇股的,但仍需要擇時。低買高賣是不變的王道,這一點買指數基金和買衣服買菜是一個道理,便宜了就應該買,但股市是反人性的,知易行難,所以大多數人都是“買漲不買跌(追漲殺跌)”,做不到“買跌不買漲”。
買指數不需要像買股票那樣頻繁操作,買指數就是買市場整體的走勢和收益水平。但要強調的是,這個走勢一定是未來的走勢,收益也是未來的收益。股市投資都是看預期的,簡單說,就是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要看從現在時點到未來能不能漲,而不是看過去已經漲了你再跟進。尤其A股歷來都是牛短熊長,已經漲起來再跟進很容易被套。
那如何選時機呢?最簡單的,看滬深300指數處于歷史上的相對位置即可。在指數處于低位時介入,在指數處于高位時賣出。需注意低位和高位在不同時間周期內是相對的。
其次,選錯了標的。
雖說買指數就是買的市場整體走勢和收益水平,但不同指數其實代表了不同的細分市場,不同細分市場的走勢是不盡相同的。比如歷史上50、300、創業板、中小板這些指數在不同年份都有不同的行情,有些年份比如大牛市2015上半年是百花齊放普漲行情,而有些年份這些指數之間的關系則是蹺蹺板演繹此起彼伏的行情,比如2017年是白馬行情,50指數收益頗豐,而你偏偏拿了一只創業板指數基金,那幾乎就吃不到肉了。但2015-2016年,成長股可是遠遠跑贏白馬的,創業板指數的收益率遠高于50和300指數。
而且,即使是跟蹤同一市場的指數基金品類也越來越豐富,雖然有不同的基金追蹤同一個指數,但在業績上是有差異的。比如指數基金費率、規模、倉位、跟蹤誤差以及指數基金的類型,都是影響因素。通常來說,普通指數基金、增強指數基金、ETF、LOF、QDII等都會不同。一只基金的倉位80%和90%產生的收益會相差很大。
另外,有些人有買指數做過山車的經歷,但事實上,指數基金是有分紅的,如果有拿到分紅,即使做了過山車,也是有收益的。比如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等市場主流指數,涵蓋的都是A股市場盈利能力比較強的公司,雖然A股市場分紅的力度不是很大,但這三種主流指數涵蓋的公司在過去十年內分紅的水平是還可以的,十年分紅累計并且選擇再投資的話,也是有相當于銀行存款的收益的。所以建議選擇分紅能力強的指數基金。
選錯了策略
貝塔君有10余年的投資經歷,踩過無數的坑和雷,看過很多經典投資書籍,鮮血換來的經驗就是,A股是不成熟市場,美股的成功投資經驗不可照搬照抄,一定要消化吸收,根據中國股市特色因地制宜的使用。美股過去是10年長牛,buy and hold(買入并持有)是最好的策略,而在A股市場指數經常坐過山車,做好擇時、波段操作(低買高賣、止盈止損)才是王道。如果大家覺得太難了,分批買入指數基金是不錯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做指數基金定投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分批買入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做起來卻是千差萬別。有人就喜歡一次性買入,以投資股票的心態操盤基金,短線投入,快速出局。比如10萬元,一次性全部買入基金,后續完全沒有任何子彈供給,對于風險承受能力低的人來說,波動范圍一旦擴大,很容易被套牢。有人覺得分一兩天買就是分批,有人覺得分星期買就是分批。其實貝塔君認為,如果主動分批投資而不是基金定投的話,還是看滬深300或者相應指數的歷史相對位置、擇低位分批進入比較好。
如果沒時間分批投資或者嫌麻煩,那就選擇“懶人投資”——指數基金定投,就是不管股市是漲是跌(因為沒有能力判斷,索性不判斷),每個月都定期的拿出一筆錢來買基金,并且買的是指數基金。基金定投具有類似長期儲蓄的特點,能積少成多,平攤投資成本,降低整體風險。它有自動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功能,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總能獲得一個比較低的平均成本,因此基金定投可抹平基金凈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場的波動性。只要選擇的基金有整體增長,投資人就會獲得一個相對平均的收益,不必再為入市的擇時問題而苦惱。而買指數就是買國運,選擇追求長線收益的指數基金做定投是最適合的。指數基金本來就優選了標的,都是具有樣板代表意義的大盤藍籌股和行業優質股,避免了消息滿天飛導致的個股踩雷、黑天鵝、財務舞弊等風險,并且避免了經濟周期的循環波動對單個行業的影響。
既然選擇了基金定投,就要長期堅持,尤其在長期熊市中更要堅持,因為這是在下跌時攤低成本、積累便宜籌碼的好時機啊。堅持基金定投,熨平時間的波動,用時間換空間,總能吃到肉的。
關鍵詞: 怎么買指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