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券日報》近期報道私募產品受上市公司熱捧后,管理費等相關問題受到投資者廣泛關注。
近日,又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反映了上市公司逆向買入私募產品和管理費收取標準可能存在的幾種情況。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從目前披露出所選擇的標的產品來看,其凈值低于1元,但上市公司可能看中的是私募為其帶來的中長期回報,并不著眼于當前的短期收益;此外,對于管理費收取標準不同,則更多的體現在議價能力的高低,不同產品的屬性其管理費收取標準確實不同。
著眼中長期回報
根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有上市公司所認購的私募產品,其成立時間不足半年,且最新凈值低于1元。有業內人士表示,通常來說,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肯定會選擇具有長期業績且收益率不低于大盤的平均漲幅的產品,但從部分上市公司擬認購的私募產品產量來看,均不符合以上兩點,這有點讓業內人士也看不懂。
記者從接近該私募機構人士處了解到,上市公司所認購的產品,其成立時間確實不長,今年3月份剛成立,但該產品屬于子產品,母基金具有長期業績可參考,且凈值不低,這是上市公司選擇該產品的主要原因。
“上市公司擬認購的私募產品,是作為公司母基金的子產品成立的,可以說,參考母基金的長期回報和歷史業績才算是合理的。”這位私募機構人士說,同時,由于今年以來A股市場波動較大,該產品短期收益不高,但中長期回報才是考驗私募投研能力的合理標準。此外,對于管理費收取標準,這主要在于私募的議價能力,只要產品收益高,管理費往往不是投資者最為看重的因素。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統計,該產品近三個月的收益率為-3.78%,今年以來的收益率也為-1.11%,但同屬該系列的其他產品,其收益率多數為正,有產品今年以來的收益率達20%以上。
乾明資產董事長李昊庭告訴記者,許多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是想利用閑置資金獲得較高的回報,選擇在市場低迷時候進行,主要在于著眼中長期獲得的高收益。基金的短期凈值低不代表未來的回報低,選擇買入的主要因素,更多還是上市公司對未來市場的判斷以及對該私募風格的認可。從目前來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千萬元級別的投入,上億元規模的投入也多是投向規模較大的私募,并且是分散程度較高的產品,對市場價格的影響較小。
管理費收取在于議價能力
事實上,一方面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反應了私募機構的投資專業性得到了認可;另一方面,業內似乎對私募收取管理費的標準也存在一定爭議。《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部分上市公司在購買的私募產品中,約定的業績分成比例差距較大,管理費收取標準同樣也存在這個情況。
“目前絕大部分私募證券基金的管理費都在1%左右,而私募股權基金的管理費略高,主流收費標準在年化2%左右。”李昊庭說,根據不同的產品屬性與客戶關系,管理人可以適當調整費率。至于費率明顯處于非主流高位區間,有可能是管理方為資方提供特殊的產品服務,如針對標的公司的管理經營或不計提后端業績報酬等。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表示,上市公司投資私募是因為收益可能會更高一些,同時,也反映出私募發展至今,投資理念越來越成熟,并且走出了不少頭部私募,市場對私募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但上市公司每年的理財規模超過萬億元,在過去,銀行的理財產品成為其最大的市場,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后,私募產品作為一種新的理財方式,正在逐漸的被上市公司接受。總體來看,目前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的規模占比還非常小,意味著未來擁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針對上市公司這類客戶,私募還應當從哪些方面滿足服務?劉有華表示,一方面私募應加強自身在投研和風控上的能力,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穩健盈利;另一方面,針對客戶的需求,豐富自身的產品線和投資策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需求。
關鍵詞: 購買高管理費私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