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開學季,有兩件事讓智童時刻(廈門)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郭長琛感到欣慰。一個是銷售部源源不斷發回的戰報,首期推出的AI雙師幼兒編程課反饋良好,醞釀多時的“AI雙師”概念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二是不時有海外的朋友發來報紙和網頁的截圖,內容是某著名通訊社關于智童時刻keeko機器人受到幼兒園歡迎的報道。
“創業多年一直默默努力,最這突然有一種‘網紅’的感覺,還一不小心紅到海外去了。”郭長琛說。
不過即使如此,他依然十分焦慮。行業里對AI的錯誤認知甚囂塵上:要么AI無所不能,要么AI不過是浮云泡沫。
“在教育機器人領域,很多不負責任的玩家過分神化AI,導致用戶發現產品與描述不符時十分失望。”郭長琛告訴億歐,“這對行業傷害很大,是很不健康的。”在他看來,AI就像互聯網一樣,是行業的水電煤,應該作為基礎設施滲透到課程中。
2015年1月,郭長琛創立了智童時刻,踐行自己的理念,把AI應用到幼教領域,提供教育機器人、AI教玩具及AI課件工具等產品,為幼兒園、早教機構開展教學創新提供整體方案,同時探索家庭端的AI幼教課程服務。
AI雙師服務是智童時刻近期正式推出針對學前教育的一項服務。郭長琛告訴記者,智童時刻的定位是“AI+幼教”,以AI技術為中國的幼教行業賦能,在他看來,“AI雙師”則是打開未來幼教場景最好的鑰匙。
硬件切入早幼教,AI技術不是門檻
2003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后,郭長琛在美國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和甲骨文擔任高管,學習人工智能專業的他一直想把AI應用到某個領域。
轉折發生在2013年,這一年郭長琛擁有了第一個孩子。孩子的出生讓他意識到,父母在兒童教育上存在太多痛點:想要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時間卻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恰好此時AI不單單活躍在論文上,已經開始逐步商業化應用,郭長琛認為,AI可以在幼教領域找到場景,“AI+幼教”市場非常有前途。
智童時刻邁出的第一步,是名為“keeko小騎兵”的教育機器人。經過一年半的打磨,這款產品于2016年6月正式發布。
對于選擇從硬件切入市場的原因,郭長琛談道,“孩子對物品有天生的親密感,很多小朋友的床頭都放著蜘蛛俠或芭比娃娃。這是因為兒童思維能力發展需要一個過程,3歲以前是動作思維為主,3-6歲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意味著對于六歲之前的兒童來說,學習玩耍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實物讓他的體驗感更豐富,認知更強烈。”
“AI在幼教的應用需要一個載體。”郭長琛說,在早幼教階段,即使孩子接觸到的內容或者服務是相同的,載體不一樣,孩子的體驗和學習效率也不一樣,如果產品體驗不錯,客單價不高,父母的付費意愿會非常明確,基于這些判斷和考慮,智童時刻以實用型產品為主,用戶群定位為0-6歲的幼兒。
經過兩三年的研發,智童時刻完成了軟硬件的準備:硬件方面,有keeko系列教育機器人,包括機構版的“小騎兵”和家庭版的“小水滴”;有AI教玩具,今年智童時刻剛和央視智慧樹欄目聯合發布了一款智能吸色筆,接下去還規劃了一系列產品陸續發布。軟件方面,智童時刻基于安卓底層開發了自己的keeko OS,又開發了自己的AI內容平臺,提供便捷的課件定制工具。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軟硬件的準備是我們工作的重心,占據了公司大部分的資源。”郭長琛說,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熟悉幼教行業,實現從門外漢到入門的轉變。當被問起其間最深的感受,他回答:“AI技術不是門檻,場景才是。”
圖為智童時刻keeko系列教育機器
最好的場景在幼兒園
從一開始切入教育行業,郭長琛的初衷就是要做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事情,用他的話來說,“智童時刻的產品肯定不是娛樂產品,它首先是一個教育產品。”
作為教育產品,最好的場景肯定在學校里面。而作為一個闖入者,郭長琛特別重視行業內的經驗。
之所以面向幼兒園和培訓機構推出“keeko小騎兵”,郭長琛總結說:“除了產品使用場景外,一線老師在使用‘keeko小騎兵’的過程中,能給智童時刻帶來很多有效建議,這些建議對產品迭代和公司發展非常有價值,老師同時也是課程的生產方,能根據孩子的需求定制出適合孩子的課程。”
另一方面,老師影響家長的市場宣傳路徑是通暢的,當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接觸了智童時刻的教育機器人,智童時刻的市場教育成本和解釋成本變得很低。
推出keeko小騎兵一年多后,順理成章地,智童時刻把產品的使用場景從學校延伸到了家庭,推出家庭版教育機器人“keeko小水滴”,2018年又推出了客單價更低的AI教玩具智能吸色筆。
不過最初推廣機器人的時候,智童時刻吃了不少苦。首先是忽視了不同的幼兒園和老師對課程研發的差異化需求。碰壁之后,郭長琛帶領團隊重新梳理思路,在產品設置上,先是在機器人中內置1000多個通用教學模塊,滿足老師的基本需求,再給老師提供可以簡單修正的教學模板,最后還將提供AI幼教內容平臺,讓老師可以自定義自己的課程。
“教孩子們認識春天時,雖然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各有千秋,但是和春天有關的花、草等元素是相同的,我們把這些分解成顆粒度比較小的教學模塊,由老師自行調用。當講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如果發現公主和幼兒園的整體風格不搭,可以在我們提供的模板基礎上進行修正,最后,有的教研員級別的老師,對做課程充滿熱情,他可以使用我們內容平臺后臺提供的工具自行開發。”說起這次調整,郭長琛侃侃而談。
接下來,智童的市場工作依然聚焦在幼兒園場景,家庭場景的推廣對智童時刻來說是一個To C的生意,投入較大,智童時刻的打法是從加強B端入手,從To B拓展到To C。“目前我們測試了幾個校區家長的轉化率,數字表現不錯。”郭長琛表示,而AI幼教內容平臺的意義不止是讓老師們優化課程生產,同時也能為平臺積累更多的UGC課程內容。
什么是真正的AI應用?
在郭長琛看來,用AI賦能幼教,已經是行業發展的題中之義。但很多AI+教育內容往往只是視頻+平板播放,離真正的AI互動非常遙遠。
智童對AI的應用之一就是讓互動變得更自然,郭長琛用他在很多公開場合提過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舉例:區別于傳統的用圖片和視頻講故事,“小騎兵”的加入讓孩子可以和機器人語音交互,比如老師通過系統讓“小騎兵”扮演蝌蚪,五個小孩分為一組,隨機抽取卡片扮演不同的角色。“小騎兵”會問孩子,“我是小蝌蚪,我在找我的媽媽,請問你是我的媽媽嗎?”,如果第一個孩子抽取的圖片是鴨子,孩子會說“我是鴨子,你的媽媽是兩只眼睛、嘴巴寬寬的”,這時候“小騎兵”就會走到下一個孩子的面前,繼續和孩子完成交互回答問題。
第二個應用是視覺層面,孩子們上動物識別課的時候,機器人可以呈現不同水果的圖片,提問孩子,哪一種水果是猴子喜歡的,或者是大象喜歡的,從而讓孩子了解到不同的動物類型。
第三個應用是聯想層面的,讓機器人發揮聯想功能,和孩子們講故事。
在教育行業沒有太多經驗的郭長琛,通過實踐和探索不斷重構對AI+幼教的認知,不止幼兒園需要個性化定制服務,不同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技能也不一樣,“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成長階段和不同教育階段所需要的技能,我們的產品會非常難落實。”
“AI雙師”:AI賦能破解幼教師資瓶頸
郭長琛還有一個夢想: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學前教育解決問題。
而中國學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瓶頸。
“在中國,師資瓶頸已經對幼教行業發展造成很大的困擾。”郭長琛說,“從數量和結構,都有很大問題。”
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曾經對缺口做過估算,到2021年,我國學前教育階段的在園幼兒數將達到5750.82萬人,需要專任教師383.39萬人,保育員191.69萬人,教師總需求量575.08萬人。
除了數量缺口大,幼師素質參差不齊也是一個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全國幼兒園教職工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專科水平,占總數的56.37%,但有22.4%的教師只有高中及以下文憑;本科以上學歷僅21.23%。
郭長琛認為,要破解幼教師資瓶頸,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給幼師減負,減少師資流失的情況;二是為幼師賦能,幫助幼師提升教學水平。
通過AI幼教內容平臺可以降低幼師制作機器人課的難度,幫助幼師提高教學水平。但對于更廣大的普通幼兒園而言,“他們希望能夠有更簡單、更有體系化的產品。”郭長琛說。
于是智童時刻打造了一個名為“AI雙師課堂”的產品,這個產品包括三個部分:名師做課、機器人交互、普師助教。公司邀請優秀的幼教名師、內容商制作成體系的AI機器人課程,讓機器人做名師的“分身”,普通老師只需要在現場組織管理,相當于助教的角色。“由于機器人的介入,普通幼師也可以上出名師課。”郭長琛表示。
針對當前幼兒園提倡減少集中授課、增加分組活動的特點,AI雙師把直接互動變為AI互動,更適合幼兒園日常教學場景。同時,通過將名師、內容商的優質課程“封裝”到AI教案中,優秀的經驗可以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更低成本、更大范圍服務更多的幼兒園,幫助普通幼兒園提升教學水平;而機器人交互與現場老師引導互相補位,保障互動效果。
AI雙師的優點不止于此,“機器人承擔主要的互動,也可以為老師提供更大的空間,用來觀察幼兒的反應,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郭長琛說,此外,機器人可以記錄幼兒的活動數據,為課程進一步優化提供大數據基礎。
郭長琛認為,AI雙師也可以向家庭場景延伸,由家長充當現場助教的角色。同樣,通過機器人收集、分析幼兒的使用習慣,還可以向幼兒智能推薦適用的課程,實現自適應學習。
9月,智童時刻正式推出基于keeko機器人的第一個“AI雙師”課程。keeko“執教”的第一個課程是幼兒編程課,這套課程目前有16節課,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系統了解編程的概念,培養編程思維。郭長琛介紹,目前推出的16節編程課只是“小試牛刀”,未來這門課程還將繼續拓展,覆蓋學前教育的各個階段。此外,智童時刻還與不少著名的合作伙伴,已經有幾套課程正在研發當中,范圍包括幼兒英語、思考力開發、幼兒安全教育、情緒管理等等。
發現孩子,為了孩子
AI對智童時刻來說不可或缺,但AI并不是企業壁壘。智童時刻的愿景是“科學啟蒙智慧”,強調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啟發孩子的思維,并非必須是AI或者機器人。
郭長琛坦承:“很多企業都在用AI技術,現在也有了很多開源的東西,真正的差別并不是AI本身,而是AI在課堂教學上的實際應用,這個行業目前還沒有任何成熟的企業可以學習,我們必須勇敢地決定智童的發展方向,和產品近距離接觸,不斷更新和加深對行業的理解判斷。”
現階段的智童在產品驗證上已經結束,最重要的是渠道化擴張,機器人,AI教玩具會規模化走進無數幼兒園和家庭。秋季開學后,首批“AI雙師”課程已經在不少幼兒園使用,“反響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更好一些。”
“智童時刻未來會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正如郭長琛對未來的規劃,“會是一家連接老師和孩子的公司,發現孩子,為了孩子。”
智童時刻創始人郭長琛:機器人創業的風口已經來了,坑也跟著來了
智童時刻創始人兼CEO郭長琛:AI正在定義未來的幼教場景
關鍵詞: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