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能自動化的一定會被自動化。那么,在自動化到來后,新聞人的價值何在?人性讓我們區別于機器,而機器最難以取代的就是“人情味”。在自動化時代,發揚人的本性、會用數據創造內容的人,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凡是能自動化的一定會被自動化
2013年的時候我在文章中寫過兩句話:一句是“凡是能夠數字化的一定會被數字化”,比如教室、診室這些地方,現在都越來越被數字化所影響;第二句是“凡是能夠智能化的一定會被智能化”,大量事物都可以裝上芯片聯上網,變得智能化了,比如智能手機、傳感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等。今天我想再加一句,第三波到來的將是自動化——凡是能夠自動化的一定會被自動化。
數字化是經濟威脅,智能化是產業威脅,而自動化是個人威脅。你所面臨的威脅再明顯不過:機器人要來搶你的工作了!自動化永遠比你更快、更廉價、更精準。機器按邏輯行事,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將更具生產效率。
人的體能是有限的,而且已經接近最高點。在提高生產力的平臺上,人沒有競爭優勢。所以,不是人是否被機器替代的問題,而是在哪些地方被替代、以及被替代的程度有多高的問題。
哪些職業可能會被自動化替代?工人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接下來就可能是服務業。服務機器人的到來會使服務業人員遇到很大麻煩,比如有一天你就餐的餐館可能是無人餐館,家里是家政機器人。很多人曾經覺得“我們沒問題,因為我們都是高端人士、高智商人士”,但現在你會很驚恐,因為據說律師、記者、投資人也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原因很簡單,技術使消費者能夠找到低成本的解決辦法,從而避免使用高成本的專業人員。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對于律師和會計就是個壞消息。
但是這里面最危險的還不是普通職業人士,而是中層經理人。因為他拿著比較高的工資,而他的工作又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如果我是老板,我會先開他。所以,對于哪些工作受自動化影響最嚴重這一問題,最簡潔的答案就是:那些工資最高卻又最常規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現階段不是機器,而是人,成為人的敵人。不同于可以預知的機器,人的行為是沒有邏輯可言的。他們依靠情感行事,導致行為結果無法預料。管理者們不喜歡這種不確定性,他們喜歡的是機器而不是人。所以他們會不斷推動機器對人的替代。
對于雇員來說,喜憂參半。隨著機器人的應用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將采用自動化,尤其那些最具重復性的工作。失去工作對雇員不利;但有利的一面是,人類能得到的工作再不會那么單調乏味了。
無論你的職業、學位或經驗如何,都無法回避自動化的未來。若想在自動化的競爭中占有優勢,你應充分利用人類獨具的特質:創造力、獨創性和創業精神。
很多人會被解雇或被迫提前退休,但也會有其他人被賦予能量。獲勝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于是適應變革還是恐懼畏縮。獲勝者會擁抱自動化,并利用賦能技術克服自身缺點、增強自身優勢,失敗者則害怕機器人、回避技術。
自動化到來后,人的價值在哪里?
1.人性讓我們區別于機器
借用《圣經》的說法“塵歸塵,土歸土”,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人的歸人,計算機的歸計算機。所以,我們需要分析人的什么東西是計算機不可替代的。
在日常事務上,人不可能戰勝機器人。機器人速度快、成本低,生產效率也高于人類。機器人的體力超過人類已有段時間了,現在,機器人的智力也在提升。由廉價的微型超級計算機輔助的自動化將擁有近乎無限的內存。普通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將很快超越普通人的認知能力。
然而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其具有人性。人性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說不清、道不明,有很多模糊的東西。而計算機正好相反,計算機要求一切東西都精準化、標準化。人性可能是人類面對機器人的最后一道保障,防止你被機器人貶為多余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來思考,未來真正適合人類的工作可能就是被自動化剩下的那些。凡是能自動化的工作你也沒必要再去琢磨,因為它一定會被自動化,最終你考慮的工作機會一定是自動化完成后剩下了什么。這些剩下的工作機會的核心就是人情味。
2.機器最難以取代的是“人情味”
英文里有一個詞“human touch”,這個詞挺難翻譯的,我們譯成“人情味”,它是個徹徹底底的謎團,不容易衡量,因此常被人忽視。我們說,人類的特點似乎不受技術變化的影響,比如愛、恨、恐懼,以及貪婪等。人的這類特性有史以來始終存在,也將是解決未來問題的途徑。
我們在體能上無法超越機器,所以只能在情感維度上跟機器人較量。如果你像機器一樣去思考,那你百分之百會被機器干掉,因為你在邏輯性、純理性方面根本超不過機器,機器的發展速度也一定比你快,所以防止自己被機器取代的更好的辦法是發展你的人情味。
這就意味著,未來需要擁有智慧的人。機器有智能,而人類有智慧。情感與邏輯的交融形成智慧。智慧高于人工智能。人們只有變得更人性化而不是更機械化,才能在自動化時代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一句話,你必須培養自己的人情味。
你可能是位醫生,也可能是個護工。你們地位有別,教育有異,但都是圍繞提供周到熱情的服務而設計自己的工作的。你們成功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通過提供基于個人才能的服務來謀生的能力。在此,正規教育未必是有利可圖的職業的入場券,不那么有名望的工作崗位照樣可以有豐厚的利潤,只要它們不會輕易被電腦程序復制。那種分散化的非日常性的事務很難被自動化,我們仍然需要有人對此做出反應并解決問題。熟練的服務性工作將會得到很好的報酬,只是將來這種工作職位沒有現在多。
盡管成百上千萬人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奪走,有創意的冒險者還是會找到有利潤空間的利基市場。這種小眾市場可能不是一種享有聲望的白領職業,但是它可以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這一點值得強調,因為我們的社會過于美化了大學教育,貶低了培養實踐能力的職業教育。
三類工作:數據、事物、人
將來的好職業是什么?是任何一種可以直接解決問題的工作職能。很多專業人士面臨的不幸情形是,技術將把他們的專業技能商品化(commoditize),這就是即將破壞當今許多被認為是受人尊敬的白領職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們可以把社會上的工作分為三類:跟數據打交道、跟事物打交道、跟人打交道。你可以把它們理解為工作的三個要素,工作本質越復雜,這三個要素就越纏繞,而工作的可替代性就越低,反之則會越高。如果你在餐館里洗碗,你只是對付臟碗筷,那么你一定會被替代掉;如果你是專利律師,你需要鉆研這三個要素中的所有問題,鉆研數據、鉆研人、鉆研事物,這樣被替代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數據”主要涉及數字。會計師、精算師、分析師和計算機科學家都跟數據打交道。由于數據的本質是數學,所以很容易被一個運算法則予以自動化。那些涉及低級運算的工作很容易被淘汰,比如,準備納稅申報單的會計師的工作職能將來就會變為多余。反過來,那些利用數據創造內容的工作則會成為緊俏商品。
“事物”是指工作所涉及的對象是那些無生命的物體。木匠、飛行員和電工工作的對象就是事物。工作對象是事物的人可以通過把多種事物整合為一個有用的設備或者服務來為自己尋找生存機會。
“人”的工作,顧名思義,指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與人互動。低級的互動,如銀行出納員或柜臺收銀員,會很容易被淘汰;但需要高度人際互動的服務,像心理咨詢師或出庭辯護律師,就很難被自動化取代。那些能與其顧客群建立緊密的感情紐帶的人將是最不可能被機器人替換的。
具體到新聞行業,傳統記者是典型的和人打交道的職業,但現在如果你只會跟人打交道,不會跟數據打交道,那你的飯碗就會有一定的危險。
因此,在當下真正能立于不敗之地的人,是學會怎樣利用數據來創造內容的人。比如編代碼的計算機科學家就是這類人,他們能把原始數據詮釋成為意義;再如市場營銷人員,如果他懂得怎樣將消費者數據轉化成銷售策略,那他也不會被輕易替代。
新聞行業也是如此,現在的記者要學會跟數據打交道,要能夠把原始數據詮釋成有意義的結果。所以我的結論是,可能有一部分記者很危險,但另一部分人,如果他能夠把數據、人、事物這三個因素完美地結合,我覺得他丟失飯碗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舉個例子,谷歌給了英國新聞報業協會70萬歐元,讓他們研發自動寫新聞的機器人,這個項目的名稱簡寫是RADAR,就是Reporters and Data and Robots,即記者、數據與機器人,顯示了記者、數據與機器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因此,記者要充分發揮人類人情味的優勢,同時要學會數據手段。最終,我們需要讓機器人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把我們打敗。
總想著和機器競爭是沒有出路的
凡是能用比較高層次的方式和外界互動的人,將來更不容易被機器取代。因此,如果你特別精通事物,可能你得學習怎么在事物當中加入人的體驗;如果你特別善于跟人打交道,那你可能需要增強的是數據處理能力。所以穩定的工作、最高的收入一定屬于那些能夠把數據、人、事物這三個要素比較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的人。換言之,就是能夠將標準化任務(數據、事物和人)與獨特的人類特征(主導性和支持性特質)相協調,創造出新事物(產品或服務)。
每個人的職業在未來都不保險,除非你是這個社會最頂尖的那群人。可以預測,將來人工智能一定會造成這個社會更大的分化,以前導致分割的可能大多是別的因素,但現在,人工智能會造成新的分割線。
但是反過來講,不是所有不進步的東西都一定沒有價值。比如現代航海完全用各種工具精準導航,但依然有一些人在復興古老的航海術,使用獨木舟,依靠星象指引行進路線,憑經驗判斷洋流走勢,以過去那種特別傳統的方式干這件事情,他們活得很好,很多人也覺得他們了不起。所以,這個事情并不絕對。大數據如果真的幫你預測出你喜歡的電影情節,或者是給你精準匹配男友女友,你也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寧愿不被數據和機器人左右。
歸根結底,只要發揚人性當中好的那一面,你就有生存的機會,如果總想著怎么去與機器人競爭,那你肯定沒有出路。不要過于擔心你無力做到的事情,將注意力集中于你天生的人情味能力。技術將幫你繞開你不擅長的事情。把功夫用在提升你獨有的、能讓你發揮創造力的才能上。
審視內心,發現自己的長處,再觀察他人,了解經濟趨勢。讓市場告訴你需要做什么。然后,去做你自己,以你自己所有,始于當下。確定你獨具的人情味和個人性格特質,在自己總體的興趣中專注于一個或幾個主要特質。當你精通于所在領域時,你的自信會增加,更多的支持性特質也會隨之發展。這樣,你的生活會處于平衡狀態,你也會有可能向市場提供高需求的創造性產品和服務。
(胡泳:《自動化到來后,新聞人的價值何在?》,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8年第10期)
關鍵詞: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