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進博會上,僅日本廠商不二越的“工業機器人”簽單,就可能突破6億元。與之對應的背景是,中國機器人市場的蛋糕,大部分都是被國外生產商瓜分。
國內市場巨大,西安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達到 154 億美元,其中亞洲銷售額 99.2 億美元,歐洲銷售額 29.3 億美元,北美地區銷售額達到 19.8 億美元。2018 年,隨著工業機器人進一步普及,銷售額將有望突破160 億美元,其中亞洲仍將是最大銷售市場。
而在亞洲各國中,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較快,已接近全球市場份額約三分之一。可以說,目前中國機器人行業是賣方市場,但是核心技術的落后,造成我國絕大部分機器人產品,要向國外廠家購買。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為14.1萬臺,同比增長58%。同期,外資機器人銷量達到10.3萬臺,國產機器人增速僅為對手約四成!
在前述情況下,從國家到地方,都已出臺了扶持機器人產業的行動計劃。特別對于地方而言,扶持民族機器人產業,有望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支撐。
9月26日,《西安市“機器人+”行動計劃(2018-2021年)》正式印發。西安提出,要使機器人成為全市生產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重要載體,把西安打造成為全國“機器人+”示范區。
所謂機器人+,即機器人在制造業、物流、健康、生活服務與公共服務等領域廣泛普及,推出 “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物流”等跨界融合產業體系。
西安的目標是,到2021年,工業機器人擁有量達到10000臺,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50臺/萬人以上,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然而,比照現實,這樣的目標亦不乏艱巨之處。
界面新聞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2017年,全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總產值約100億元,擁有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20余戶,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
這意味著西安要達到2021年“機器人整機產值達到300億元”,僅以目前西安機器人相關產業規模(整機產值只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基準,也要翻至少2番。
機器人精密制造,西安企業“望洋興嘆”
無論是與規劃目標相比,還是橫向對比沿海發達城市,西安的機器人產業都存在較大差距,首先一點就是制造技術水平。
作為西北唯一研發、生產、銷售特種工業機器人的企業,陜西中建建樂實業有限公司就面臨著“生產加工”的難題。
董事長楊劍樂感慨,市場前景非常好,“就拿特種工程領域來說,管道的清洗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有些死角及在極端天氣和環境下的清掃工作也是人力無法觸及的,而且對人體還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使用機器人操作,不但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改善工作質量,降低了風險系數,還能夠降低成本。可以預見,未來一部分高危高難度的工作也將會徹底淘汰人工作業。”
楊劍樂計劃明年初推出無線管道清洗機器人,首批投入市場的數量約為50—100臺,但問題在于,這款由企業與西安本地高校合作研發的產品,卻必須由深圳企業代工生產零件。
楊劍樂表示,“整個陜西現在還沒有人工智能制造方面的企業;其他涉及到相關業務的企業,在生產加工能力、精密度又無法達到標準要求。”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西安某智能科技公司負責人的話,則更具有代表性,“南方的人工智能制造業已經形成網狀結構,而西安制造業則是點狀結構,基本處于散兵游勇的狀態,沒有形成鏈條,無法對產業形成有效支撐。”
“產學研用”脫節,制約西安機器人產業加速
在西安市機器人創新協會副會長賀利樂看來,西安機器人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從前期研究、開發到生產再到最終的市場應用缺乏一條成熟的渠道。學校主偏重理論研究,無法及時掌握技術改造提升的信息,造成了研究與應用脫節;企業對市場把控比較到位,但是缺乏相關技術層面支持。只有校企有效溝通,才能生產出符合實際應用的產品。”
賀利樂舉例說,“我們曾經與一些深圳企業合作研發機器人。我們發現,產品研發出來后,企業把產品投入市場后,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不符合市場需求,企業就會及時把信息反饋回來,我們再根據具體信息做出技術改進。企業的要求就是,只要市場認可,即便是超出原有預算,追加投入也在所不惜。而在西安,目前這種校企的合作互動還很少。”
據賀利樂觀察,首先高校要轉變思路,“目前很多西安高校,都開始設立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這也說明了大家越來越重視機器人產業的研究與應用了。產學研用是一種合作系統工程,從學校方面講,就是要轉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和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產學研用更強調應用,以市場應用為導向。”
政府牽頭成立“產業基金”或可破題
在采訪過程中,界面新聞記者發現,資金問題同樣是制約西安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另一掣肘。由于機器人產業不僅是智力型密集型產業,更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對于民營中小型企業來說,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機器人研發生產,只是杯水車薪。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安市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1年)》中,提出將在機器人產業細分領域設立若干產業子基金,總規模不低于50億元。而在《西安市“機器人+”行動計劃(2018—2021年)》中,盡管沒有明確金額,也提到,以“兩園兩鎮”(記者注:經開區機器人產業園、航天基地機器人產業園以及高新區機器人小鎮、西咸新區機器人小鎮)所在管委會為主要出資人,組建融資租賃公司,為企業購置機器人提供金融支持。
這些構想,尚缺進一步執行細則。
賀利樂建議,政府在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校企合作的同時,應該注意積極引導、鼓勵銀行,積極為從事機器人生產制造的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給予最實際的幫助。
對此,西安某民營銀行的管理人員透露:“國家確實對創新型高新科技產業有相關扶持政策,但并不是說,企業拿到了相關高新產業項目就能獲得貸款。”
由于機器人產業是新興項目,銀行很難對其未來發展前景做出評估,所以單純以機器人項目,向銀行融資是比較困難的。
該管理提出,“南方一些地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即由政府部門出面牽頭成立相關產業基金,由銀行向基金注入資金,企業根據所屬行業向產業基金申請貸款,由政府進行項目認定,那么入圍扶持名單的企業就可以獲得相應資金扶持。這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