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谷歌啟動自動駕駛項目研究至今,自動駕駛已經走過10年光景。從寥寥幾家科技公司涉獵,到獲得全球眾多車企、科技公司、初創企業的追捧,自動駕駛儼然已經成為汽車界當之無愧的“熱詞”。
2018年,國內對自動駕駛的重視程度和規范化更勝以往。2018年3月,上海市率先發放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以此為開端,目前已有10余個城市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同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規范制定同步進行。4月12日,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目前已有15個城市出臺對應的規范。
2018年,BAT對于自動駕駛的探索腳步加快。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成為國內甚至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研究的頭號玩家。2018年7月,百度和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量產下線;9月,阿里發布其車路協同技術以及智能交通方案;11月,騰訊在其合作伙伴大會上展示了自動駕駛算法、仿真方面的全面布局。BAT因在自動駕駛上較為豐富的技術儲備,正成為車企們爭相合作的技術伙伴。
2018年,自動駕駛行業資本的逐利更甚以往。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投/融資總規模超過70億美元,其中中國內地的投/融資規模近12億美元。軟銀、本田相繼投資通用旗下的自動駕駛企業Cruise,總額高達50億美元;國內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小馬智行也先后兩度完成融資,總額超過2.1億美元。
2018年,自動駕駛事故的出現為行業敲響警鐘。2018年3月,一輛Uber自動駕駛車輛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與一名行人相撞并致其死亡,成為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致行人死亡事故。而在國內,也同樣出現過特斯拉轎車因啟動自動駕駛模式而引發車禍的事件。
在飛速發展的趨勢之下,自動駕駛仍難掩行業的浮躁。資本涌進、測試時間不足、技術不成熟,都成為阻礙自動駕駛發展的泡沫。越來越多的案例,讓人們開始重新思索當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意義和速度,盡管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逆的,但如何走向規范化也是自動駕駛行業需要進一步論證的命題。
不可否認的是,在技術大幅進步的“光明”與快速擴張導致的“黑暗”之間,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正在落地。2018年12月,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推出了首款商用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Waymo One,標志著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運營落地。
新春新氣象,行業的發展不可倒退,新事物的出現和成長同樣需要過程。新京報記者從多個方面盤點自動駕駛的2018年,讓自動駕駛行業在反思之中更好前行。
1 上海頒發首批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2018年3月1日,上海市發放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上汽集團和蔚來汽車成為第一批獲得路測牌照的企業。
點評:繼上海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后,2018年已有10余個城市開啟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頒發。隨著路測道路的相繼開放,企業端的數據收集也更加全面,進一步促進行業商業化發展的成熟。
2 Uber自動駕駛車禍為行業敲響警鐘
2018年3月18日,一輛Uber自動駕駛車輛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與一名行人相撞并致其死亡,成為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致行人死亡事故。
點評:巨大的市場前景和行業熱度之下,行業內不少企業的行為也偏向激進。而在測試過程中出現的致死事故也為行業敲響警鐘,促使企業的路測也更為謹慎。盡管在2018年也出現了商業化的初步運營,但自動駕駛真正的應用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3 三部委出臺自動駕駛路測規范
2018年4月12日,由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范》)正式發布,對智能網聯汽車上路測試的主體、測試駕駛人及測試車輛,測試申請及審核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
點評:2018年發生的數起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交通事故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之下,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此次《管理規范》發布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一步,將推動“無人”駕駛加速走向現實生活。
4 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量產
2018年7月4日,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研發的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實現量產。
點評:“阿波龍”的量產,是走向無人駕駛真正落地的關鍵一步,意味著自動駕駛正在逐漸實現從0到1的進步。
5 自動駕駛企業Cruise獲50億美元投資
2018年5月,日本軟銀集團向通用汽車旗下自動駕駛企業Cruise投資22.5億美元。隨后10月3日,本田汽車向Cruise投資7.5億美元,并承諾今后12年內陸續投入約20億美元。
點評:不少傳統車企和科技公司為了加快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完善產業布局,紛紛通過投資、并購等手段來達到目的。50億美元的流入,證明自動駕駛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6 Waymo首推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服務
2018年12月5日,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郊區正式推出名為Waymo One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率先啟動自動駕駛商業化。
點評:雖然目前Waymo One運營車輛僅向少數用戶開放,但稱得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經過10年投入,自動駕駛的收獲期也將來臨。(記者 魏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