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于9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舉辦。大會首日“群星閃耀”,諾獎得主,圖靈獎獲得者,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大佬,國內外頂級科技公司CEO、創始人等重量級嘉賓悉數亮相。
9月18日,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依圖科技主辦的《看見,智能》分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登場。
大咖分享,洞見AI未來
論壇分別從計算機視覺出發,就AI與工業、AI與學術、AI與生命、AI與未來4個前沿話題進行了最燒腦最務實的討論。
依圖科技首席創新官呂昊博士以《AI新時代》為題就人工智能的創新做主題演講。他認為,把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到產業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第一個是產業化,第二個是商品化。人工智能將掀起第三次產業革命,未來的應用場景也將擁有無限的可能。“希望在未來普通人也能夠用到非常高級的技術,用這些產品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這就是我們依圖科技對于人工智能在未來應用的愿景。”
霍金弟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Alan Yuille在論壇上帶來全新的觀點《深度網絡及其發展:數據不是萬能的》,當人們都在討論數據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性時,Alan教授表示:“標注數據顯然是不夠的,要形成類似人類能力的通用型AI系統,仍然存在很多挑戰。需要了解人類的大腦,了解認知科學、神經科學,我們做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未來還任重而道遠。”
同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Pieter Abbeel、法蘭克福高級研究所教授Christoph von der Malsburg、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馬堅和AccutarBio CEO范捷亦分別從《透過封口了解人工智能最新進展和趨勢》《通往自主智能的途徑》《AI助力系統生物研究和基因組醫療》《AI助力藥物研究,發現制藥工業新趨勢》等方面以嚴謹的科學基調,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向與會來賓進行了詳實分享。
思辨歷史,世界級AI辯場在中國
論壇的交鋒時刻,《看見,Lighthill后AI發展的四十五年》圓桌對話登場。1973年,英國科學研究委員會(SRC)委托應用數學家James Lighthill爵士用不偏不倚的態度評價AI研究現狀。Lighthill報告基本表達了對AI研究在早期興奮期過后的全面悲觀。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人工智能經歷了其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寒冬。
45年后的今天,AI已經在全球上千所大學被廣泛研究,在工業界成立了許多領先的高科技公司,其應用成果已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國企業憑借著更豐富的數據、人才和市場資源的優勢,在人工智能核心領域,已經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如同1973年世紀之辯集結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一樣,本次論壇匯聚到全球頂級科學家,其影響力足以撐起全球半個AI學術界,在這個時刻,在東方的上海進行著一場聚焦人工智能科學本源,更具責任感和世界性的劃時代意義的對話。這場AI論戰的中心已經悄然地從西方轉移到了中國。(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