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愈合是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又十分神奇的過程,從出生那一刻剪斷的臍帶,到成長中一路的磕磕碰碰,它無聲無息,卻又時刻保護著我們。現代醫學認為,傷口愈合受到諸多環境因素影響和生理因素調控。其中,傷口分泌液就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于傷口分泌液的重視,一步步影響著傷口敷料材料和功能的發展。
最原始的傷口敷料是動物的皮和新鮮的植物葉片,它們能隔絕傷口與外部環境;后來,棉、麻、絲綢等各種天然織物敷料興起,能吸收分泌液,為傷口提供了透氣的微環境;時至今日,各種天然織物、合成材料制成的敷料五花八門,形態功能層出不窮,吸收分泌液的能力也不斷提高,以保證傷口表面的潔凈與干燥。
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傷口很容易吸水,長期被分泌液浸泡的傷口,組織變得松散,強度變差,不易愈合,容易成為各種細菌病毒滋生的溫床。因此,保證傷口表面干燥與清潔,對于傷口愈合尤為重要。
盡管人們已經想盡辦法提高敷料的吸水性,仍然不能滿足一些高分泌傷口的需求,患者要頻繁地更換傷口敷料,避免分泌液阻礙傷口愈合。然而,一味提高敷料吸水性能,其實是設計的一個誤區。
比如,用蘸過水的抹布去擦玻璃,玻璃表面一定會留下水痕,這是抹布的親水性造成的。同理,對于吸收了分泌液的傳統紗布敷料,它與傷口間也存在一層薄薄的分泌液,持續浸泡著傷口和周圍的皮膚表面,對傷口造成傷害。
為此,要從本質上改變敷料的性質。近日,中科院理化所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由親水微米纖維網絡與疏水納米纖維陣列復合的傷口敷料。這種親疏水復合敷料可以將傷口分泌液從疏水側“泵”到親水側,還能有效“泵”出傷口周圍多余分泌液。在大鼠皮膚缺損傷口感染模型中,親疏水復合敷料顯示,傷口愈合速率比傳統敷料更快。
這種親疏水復合敷料為未來傷口敷料設計與應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在現有傳統親水敷料制備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改進與升級,快速推廣應用于臨床,加快傷口愈合,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