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冷眼打Call
當前中國的中產看起來有房子有車,但是很多是高負債,沒有現金流,都是擁有房子的窮人。
只有不斷開源,開拓被動收入,并不斷提升其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才能從財務上不斷提高對抗風險的能力。
老人和自己的醫療保障,能為子女健康成長、完成階層躍進的使命提供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近幾天,《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刷屏了,北京中年焦慮現象充斥整個網絡。
表面看來,這是一篇描寫近期流感肆虐的日記體白描文章,一個中產白領家庭的60歲岳父,從開窗患上感冒,到肺部感染,再到進ICU(重癥護理病房),直到最后去世,全程29天。
這個家庭,在北京有房有車有存款,有300萬+的保額保單,孩子只有一個,岳父岳母條件都還不錯。但就是這樣一個中產家庭,家庭財富卻幾乎被岳父的一場感冒掏空,賣房都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人工肺、ICU的燒錢模式下,每個人都不禁脊背發涼,暗自掂量:如果發生在我家,這樣的花銷我能支撐幾天?
深入發掘這個案例的背后,展示的其實是中產家庭的焦慮,對家人健康的焦慮,對自身財富無法給家人筑起安全線的恐懼。
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說,在沒有醫療、保險等保障的前提下,中產都只是有房的窮人而已。就算你像作者一樣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可以維持30天的ICU費用,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人脈、關系資源,也會在5家醫院反復輾轉的過程中,錯失掉一次次就醫治愈的機會,最終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
為了防止類似北京中年的悲劇重演,冷眼總結下來,必須未雨綢繆,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有備無患,重視商業醫療保險
在當前醫療產業化的大背景下,醫院的門難進。一場大病,擊垮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基本上是分分鐘的事。所以,不管是醫保還是商業重大疾病險,家庭成員必須每人配備,以小博大,防患未然。未配備的人,隨時可能都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爆炸,必會將整個家庭炸得灰飛煙滅。
當前,很多地方醫保都處于虧空狀態,就像文中作者的岳父,單位雖然有醫保,但是報銷才到 2014年,這4年之內報銷是拿不到錢的,醫保形同虛設。更何況,目前,批準上市銷售的藥品有兩萬多種,但納入到醫保目錄的只有2000多種。很多進口藥、創新藥、新型治療手段都遲遲無法納入到醫保范圍內,一旦在保人還是保錢之間作出選擇,你還是會選擇放棄醫保,自掏腰包。
所以,當前唯一防止因病返貧、因病破產的有效對抗工具只有商業重疾險了。當然,市場上這樣的產品良莠不齊,一定要擦亮眼睛,買到對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