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最后一個禮拜,內地資本市場有多達75.22億股限售股上市。以6月22日收盤價計算,這部分限售股市值約人民幣1326億元,已創下6月份單周解禁市值新高。
限售股解禁疊加人民幣貶值、融資收緊、中美貿易戰等利空因素,給資本市場帶來的潛在影響,接下來或許會被進一步放大。7月初,僅綠地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解除禁售股份數量便已達89.45億股。
按照綠地控股綠地控股(SH600606)6月24日公告,公司于2015年6月向各方發行116.5億股,其中向上海地產集團、中星集團$中星集團控股(00055)、上海城投集團$城投控股(SH600649)、上海格林蘭發行的89.45億股,預計可于今年6月30日上市交易。由于6月30日為非交易日,這部分解禁股順延至7月2日上市流通。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自7月2日禁售股上市流通以來,綠地控股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5.20%,最新收盤價6.20元/股。其中,該公司股票在7月3日早盤最低至6.04元/股。
考慮到過去一年綠地控股股價從最高點10.42元/股回調40.5%,占上市公司總股本73.51%的限售股解禁,對市場影響可見一斑。
上述限售股最早要追溯至2014年3月綠地整體上市,綠地宣布通過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方式重組A股平臺金豐投資,注入資產為綠地集團100%股權,當時預估值高達655億元。
至2015年6月18日晚間,金豐投資的重組方案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據此金豐投資向上海地產集團、中星集團、上海格林蘭、天宸股份、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寧波匯盛聚智、珠海普羅、國投協力等機構116.50億股。
按照金豐控股當時披露,上述定增股份交易的發行價格為5.54元/股,對應募資額逾645億元。完成發行后,上市公司變更為綠地控股,截止2014年末的總資產將達到5089.59億元,全年營業收入2619.55億元,歸母凈利潤55.7億元。
這也是綠地集團首次實現整體上市,加上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城投集團的介入,它被視為上海市國資系統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代表之一。
張玉良及其麾下的格林蘭團隊,則是最大受益群體,綠地整體上市被解讀為管理層的一次資本創富。據了解,上海格林蘭當時由綠地43名管理層組成,持股綠地28.79%,成為最大單一控股股東。
2015年8月18日,綠地控股以開盤價25.10元/股亮相上交所,跌停收盤價21.94元/股,但公司市值達到2669億元,超越萬科當時總市值(1571億元),成為A股最龐大的房企。
那一天,上海格林蘭的持股市值逾768億元,張玉良持有綠地控股2%,對應身價也超過53億元。
但此后,綠地控股股價一路走低,至2018年7月3日收盤價為6.20元/股,較三年前上市回調75%。究其原因,與部分股東不斷減持有不小的聯系。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2016年6月30日,天宸股份、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國投協力、寧波匯盛聚智、珠海普羅所持綠地控股32.23億股獲解禁,占總股本22%。此后,除天宸股份外,其余五家機構均悉數減持,以平安為例,至2017年三季度末累計減持逾8%。
這也是定向增發股票解禁的重要市場現象之一,市場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指,投資機構往往看中定增價格的折扣,因而在股票解禁后有很強的賣出動力。以綠地控股為例,平安在減持綠地時價格多在7-10元區間浮動,相較于成本價5.54元至少浮盈25%以上。
至2018年一季度,綠地控股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寧波匯盛聚智、珠海普羅悉數消失。受股東減持影響,過去一年綠地控股從最高點10.42元/股回調31.19%。
綠地控股日K走勢圖 數據來源:雪球
占總股本22%的限售股解禁,對綠地控股的估值造成了沖擊,如今占總股本73.51%另一批限售股入市,市場有不確定情緒。
對于限售股解禁后的安排,截止目前上海格林蘭、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城投集團均未作出表態。在靴子落地之前,投資者還難以判斷綠地控股的股價未來走勢。
不過,減持規則就明確,對于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要求大股東在任意連續90日內,通過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合計不得超過3%。
另外,按7月3日收盤價6.20元/股計算,上海格林蘭所持綠地控股的市值為251.22億元,較2015年上市之初減少75%。這意味著,張玉良及其格林蘭團隊三年前開始的創富之路,未來仍深具挑戰。
估值的問題牽動多方神經,5月16日綠地控股股東會,眾多投資者向管理層發出問題——“張總,你給我們講一下綠地的市值管理要怎么處理吧?”“張總,你對綠地股價有沒有信心?”
從現場問答情況看,張玉良表態“正在努力加強市值管理”,為股東創造價值、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正是市值管理最核心的方式,而這需要主營業務提供強有力的業績支撐。
于2017年,在綠地控股各大業務中,房地產貢獻營收1504.7億元,占全年總營收51.84%,增長幅度為3.72%;大基建業務營收1048億元,同比增長36.85%。但由于建筑業務、汽車、商品銷售、能源等多元業務毛利率均在4%以下,公司總體毛利率被拉低至14.34%,低于碧恒萬25%以上的水平。
與此同時,扣除掉2374億元預收款項后,截止2017年底,綠地控股的負債達5176.8億元,扣除預收款項后的負債與其凈資產比例高達5.5倍。
在5月份股東會上,張玉良提出綠地增長20%的目標,其中房地產銷售額突破4000億元,新增供貨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按照觀點指數監測數據,今年1-6月,綠地實現銷售額163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40.8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