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新華社南京3月30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
5.55億年前的蠕蟲 或是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
伊卡里亞蠕蟲示意圖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地質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國家
七千萬年前的一天有多長 窺探白堊紀的秘密
如果穿越回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你可能會發現,太陽和月亮更加匆忙地劃過天空,明天比預想來得更快。根據白堊紀晚期貝殼的一項新研究,恐龍
科學家繪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800余種細胞亞類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庫、鑒定人體100余種細胞大類和800余種細胞亞類……
銀河系邊界被找到 寬約190萬光年
其實銀河系也是有邊界的,但是你知道有多寬嗎?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于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他們
定位多克隆抗體反應 有助篩選HIV疫苗
《細胞報告》2020 3 17研發HIV疫苗時,合理的免疫原設計旨在將抗體反應集中在抗原上易損位點,但往往還是會伴隨脫靶效應,將目標對準其他位
昆蟲免疫系統研究 急需提升到單細胞水平
《免疫學趨勢》2020 3幾十年來,昆蟲免疫學在先天免疫的復雜性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發現。這些發現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哺乳動物系統先天免疫的理
銀河系邊界終于“找到了” 精確直徑為190萬光年
科技日報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3日報道,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于94600億
迄今最古老的耀變體被發現
近日,一組國外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利用斯威夫特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迄今最遙遠的耀變體。這個名為PSO J030947 49+271757 31的耀變體發出的光
太陽日冕中首次直接觀測到扭轉阿爾芬波
通常,在某一熱源附近,距離熱源中心越近,溫度越高;距離越遠,溫度越低。然而,這個連孩童都熟知的常識卻在太陽上失效了。太陽的核心無時
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它們比恒星小,是一種低溫且昏暗的星球;它們的質量卻比行星大,甚至擁有圍繞自己運行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少數派,很難被發現,關于它們的
半世紀謎題破解:古老海蠕蟲被重新命名定屬
據外媒報道,困擾了科學家50年的、位于猶他州 Spence 頁巖地區的一種神秘海蠕蟲近日終于被賦予了全新的命名——Utahscolex ratcliffei。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道,查爾斯·達爾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現代鳥類化石“神奇雞”
據外媒CNET援引《自然》雜志報道稱,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現代鳥類化石“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并被人們昵稱為“ Wonderchicken”(神奇雞),類似于今天的鴨和雞。
2020年三星伴月天象觀測時間 3月19日黎明時分
天文專家介紹,3月19日黎明時分,月亮將與火星、木星與土星“約會”,形成“三星伴月”的美麗天象。屆時,如果天氣晴好,早起出行的公眾有望在東南方低空看到這幕“星月爭輝”的浪漫美
太陽系外緣新發現上百顆小型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暗能量調查(DES)項目4年收集的數據后得出結論稱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據外媒報道,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歐洲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車發射任務推遲到2022年
歐洲和俄羅斯已決定將其聯合機器人漫游車的發射推遲至2022年,而不是按原計劃于今年發射。據歐洲航天局(ESA)稱,在發射前需要對飛行器降落
我國科學家捕捉到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
劍川盆地風化狀火山巖(粗面巖)受訪者供圖捕捉到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的對比序列
蛇夫座星系團探究能量源頭 更多謎題待解
NASA此次研究利用了位于印度的巨米波射電望遠鏡,正是由于像這類望遠鏡的技術進步,才使得蛇夫座星系團內巨大空洞之謎得到解答。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