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報道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迅速崛起以及“雙碳”相關政策的落地,國內車企愈發重視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近日,吉利汽車、比亞迪、廣汽集團、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企業均發布了2022年度ESG報告。
(資料圖片)
在業內人士看來,過去車企尋求更高利潤和更好的財務指標,但在“雙碳”目標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正成為汽車產業新的價值觀。這與過去的企業有根本意義上的差別,ESG也成為企業的必答題。
事實上,對車企而言,實現碳中和并非賣電動車那么簡單,而是涵蓋研發、生產、制造、銷售、售后、回收等諸多環節。換句話說,碳中和考驗的是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一攬子生意”。
由于汽車行業產業鏈長、輻射面廣,每一個零部件或者每一種材料都是汽車碳足跡的來源。根據歐洲車企全生命周期評估方法,生產一輛電動汽車并不比生產燃油車碳排放要少,這就要求車企從產品本身延伸至能源來源、原材料、供應鏈到生產制造等產品全生命周期減少碳排放。
日前吉利汽車發布了2022年ESG報告,其中提到2022年吉利汽車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別較2020年和2021年下降8.1%和5.6%,并首次披露了ESG戰略六大方向,同時吉利方面承諾,到2025年實現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減少25%以上,到2045年實現碳中和。
去年官宣停產燃油車的比亞迪2022年比亞迪車主總行駛里程達到262億公里,其中純電行駛總里程達194億公里,相當于節省燃油94萬噸;全年減少碳排放238萬噸,相當于種植1.3億棵樹;總充電次數達2.7億次、總充電度數達31億度。
5月17日,廣汽集團發布的202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2年廣汽集團產銷分別為247.99萬輛和243.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99%和13.5%;產銷規模位列全國第四,其中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累計銷量76.2萬輛,穩居新能源汽車頭部陣營。
低碳環保方面,廣汽集團此前發布“GLASS綠凈計劃”,計劃到2030年前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35%以上,將于2050年前(挑戰2045年前)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在研發和制造環節,廣汽研究院實現國內首款氫內燃機點火,開展氫燃料電池和混動技術研發和應用;廣汽埃安完成零碳工廠能力體制建設,將率先于2023年實現零碳排放。
據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透露,廣汽集團加快建立“鋰礦+基礎鋰電池原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及充換電服務+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縱向一體化的新能源產業鏈布局,成立廣汽能源科技公司,布局充換電中心,構建“光儲充換”一體化的可持續利用能源生態。
盡管與節能減排行動時間較長的傳統車企相比,造車新勢力起步時間較晚,但后者全生命周期減排行動迅速且見效明顯。小鵬汽車2022年ESG報告顯示,2022年小鵬汽車交付的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減少172萬噸碳排放,光伏發電助力減少14188噸碳排放,全年充電量折合減碳量約57.72萬噸。
理想汽車2022年ESG報告披露,2022年其單車生產能耗為0.107噸標煤/輛、單車生產水耗4.4噸/輛,均達成預設目標;得益于在產品設計和制造中采用低碳可持續和環境友好型材料,理想L9和理想L8的可再利用率分別為93.0%和93.2%、可回收利用率分別為95.9%和95.5%。
中汽碳數字碳管理咨詢室主任趙明楠認為,“一輛汽車從設計到原材料、零部件生產,再到整車制造到使用,一共會排放30-50噸二氧化碳,但真正排放在汽車工廠只有500公斤左右。因此,減碳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原材料等上游制造及車輛使用環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整體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從研發、生產制造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正在形成,將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不過其中缺失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即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綠色回收。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日益明確,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大代表,電池回收被認為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