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不確定性”成為常態,身處其間的企業該如何應對?是否擁有一些“確定性”的魔法?
回望過去二十年,互聯網浪潮讓千行百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一方面,互聯網滲透至每個角落,“互聯網+”相關行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另一方面,“傳統”企業相對于風聲水起的玩家們,稱得上低調甚至“默默無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他們卻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工業、制造業,是大國重器,他們中的不少企業是某些領域的隱形冠軍,也有不少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單項”很強。也因此,關注他們,意義非凡。
為此,壹DU財經推出“創新力量”特別策劃,通過聚焦那些沒那么熱鬧的行業和看起來低調的企業,通過產出系列深度報道,洞察曾被忽視、或者被繁華掩蓋、卻有著深遠影響力的“創新”力量。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經濟的“半年成績單”,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5%,作為GDP“三駕馬車”的出口額達到114588億元,同比增長3.7%.
家電行業,同時具有出口和消費雙重屬性,行業的發展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我國作為家電生產制造和出口大國,近日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半年報”。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6月,我國家用電器出口數量為172893.1萬臺,同比增長1.4%,出口額為2967億元,同比增長5.2%。
事實上,受此前疫情反復、原材料上漲、海外高通脹及國際運輸成本等影響,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家電出口一直承受著比較大的壓力。
好在,透過這份成績單,外界看到了家電出口明顯的復蘇跡象。尤其是在全球高溫頻發的影響下,空調、風扇等應季家電出現了一波出口小高潮,持續推動著家電出口市場的恢復。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中國家電品牌過去20多年的長線布局。作為出口品類中極具代表性的品類,中國家電在出海過程中呈現出哪些獨特的打法?
01
從被動挨打到實現“降維打擊”
往前追溯30多年,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家電品牌基本毫無招架之力。但隨著海爾、格力、TCL、海信等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中國家電不僅完成了逆襲,更實現了出海路上的“降維打擊”。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家電企業以高性價比產品和海外并購、自建基地等方式,撬開了國際市場。截至2021年,中國家電業總產值由5000億元增長至1.5萬億元,出口額從不到100億美元增長到接近1000億美元。
從跟隨到模仿、再到反超,中國家電終于站上了“C位”。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家電產量規模占全球份額接近6成,貿易規模占全球份額超過3成。
這也意味著,經過幾十年的奮斗,中國家電企業終于名列前茅。曾經在國內市場稱霸的日本家電,也被國產品牌所取代。在海外,中國家電品牌同樣越做越好。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國家電品牌成為主流。
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中,外星人有一種將太陽系由三維空間降至二維空間的攻擊方式,叫做“降維打擊”。后來,這個詞在商業領域快速傳播,用來形容一種商業思維,即擁有高端技術或優勢資源的群體直接進入劣勢群體的領域,對后者形成碾壓式的打擊。
中國家電行業發展的最近十年,正是這樣一個降維打擊的發展路線。
近年來,包括海爾智家、美的、格力等幾大家電巨頭的海外營收占比也在不斷提升。此外,諸名海信、TCL等家電企業同樣表現不俗。只不過,在各大品牌出海的征途中,他們擁有不同的風格。
02
各顯神通
新“大航海”時代,中國企業出海早已進入“快車道”。在前進的路上,不同企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海爾智家的出海頗具代表性。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海爾在國內起家的是冰箱和洗衣機。1997年2月,海爾參加了在德國科降舉辦的世界家電博覽會,向外商頒發了第一份海外經銷證書,而這,也標志著海爾正式進軍海外市場。
兩年后,海爾在美國投資建廠;2000年,海爾在意大利成立了布魯吉里奧研發中心;2005年起,海爾進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逐步將重心轉向海外市場的本土化。
比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海爾以收購海外本土品牌,借助收購品牌的團隊和現有市場經驗,完成了海外市場進一步拓展。如2011年海爾收購三洋電機,布局了日本和東南亞白電業務;2012年控制斐雪派克布局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2016年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布局北美市場;2019年收購意大利品牌Candy進入歐洲市場。
在自有品牌和海外優質品牌的雙驅驅動之下,海爾迅速形成了多品牌、全品類的全球化戰略布局。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海爾智家全球營業收入達2435.14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海外家電與智慧家庭業務實現收入1254.24億元,逆勢增長10.3%。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洲市場整體核心家電發貨量增長-6%的背景下,海爾智家營收增長9%;在歐洲市場在行業銷售增長-8.9%背景下,海爾智家營收增長16.7%。
海信是另一家將出海當作戰略目標的企業。自2006年將“業務重心在海外”上升為戰略目標后,海信堅持在海外建設研發中心及制造工廠。
公開資料顯示,海信在歐洲、澳洲、美國等地建立了研發中心和工廠,廣布渠道,并陸續完成了本土化運營。海信電視和冰箱品類在南非、日本、澳洲和墨西哥等地已經占據市場前三甚至第一的位置。截至目前,海信在全球形成了擁有16個工業園區、16個研發中心、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業務版圖。
另外,海信出海另一個明顯的特點還在于對B2B產業,從家電向科技企業轉型,如進一步拓展在精準醫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光通信等領域的布局。目前,海信正在助力埃塞俄比亞建設智能公交項目;海信超聲已進入南非、阿聯酋、德國等11個海外國家;今年6月,正值海信收購汽車空調供應商日本三電控股公司兩周年之際,集團明確將把汽車電子定為第二增長曲線之一。
TCL被國人熟知是電視和手機,但其實其從半導體芯片到面板研發無一不有所涉獵。在出海的路徑選擇上,TCL選擇了新興市場和發展國家市場齊頭并進的策略。不過,其出海同樣伴隨著印花與荊棘。
2001年,TCL以天價廣告費請來韓國明星金喜善出任手機形象代言人,順利進入越南、匪律賓等市場。2006年,TCL啟動變革,多媒體歐洲公司終止除OEM業務外的銷售和營銷活動,賣掉國際電工和智能樓宇業務等非主營業務,以回收現金流。
同時,TCL在國內錨定技術優先路線,斥200億投建了TCL華星。截至目前,TCL華星的產品線已覆蓋了大尺寸電視面板和中小尺寸移動終端面板。自2015年,TCL迎來高速發展期,基本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又拓展到美國,在美國已經做到市場份額第二。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TCL在半導體芯片全產業鏈上均有布局,主導完善多項行業標準,且專利數量位居行業前列等多項成就。
可以看到,TCL華星以電視為基點,完成了向更深層次科技領域進發的轉變,為整個國產消費電子品牌出海樹立起了發展標桿。
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樣本之一,TCL已完成了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建廠”的產業鏈布局,從本土化邁向全球化,形成了從研發、生產、營銷到服務的全產業鏈的本土化布局。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建立48個研發中心,32個制造基地,銷售機構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范圍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2023年夏季達活斯論壇中提出,中國制造要將全球化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從輸出產品轉向辦理出工業能力,助力亞洲制造持續完善工業體系,繼續保持在質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領先優勢。
而這,或將成為中國家電品牌出海的新趨勢。
結語
從早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的引領全球,中國家電品牌出海的結果看起來非常可喜,但過程中其實有著諸多曲折。如美的在越南建工廠,足足花了十年才實現盈利;TCL在歐洲遭遇的挫折,如果沒有后來的及時調整,很可能沒有當前的成績。
但作為傳統出口品類,家電產品始終保持著足夠的韌性,從而讓中國家電品牌真正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圖片來源于公開網絡,侵刪。
原文標題 : 復蘇的出口“半年報”,中國家電品牌出海的另類打法 | 創新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