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 劉虎
(相關資料圖)
EICU(急診重癥監護室)里,遂寧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主任趙利正給科室醫務人員上培訓課,清麗的聲音溫柔而堅定。不遠處,病床旁醫療儀器發出的嘀嗒聲平穩有力。
這樣的畫面并不少見。閑暇之際,他們就在這方天地中精煉醫技,錘煉自我。
EICU作為急診急救體系的最后一環,服務于院前危重患者的救治;在整體救治中更早介入,與出診、搶救室醫生共同完成救治工作。
這里,時時上演著各種扣人心弦的瞬間,這些瞬間里既有與死神賽跑的驚心動魄,也有在危急中被放大的人情冷暖。
8月底,封面新聞記者踏入這方天地,獨家對話遂寧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主任趙利,傾聽急診科故事。感受生死賽跑之際,急診科醫生的堅守與無悔。
生命可貴
使得學醫的初心堅定
談起自己學醫的初心,趙利還記得那是在青少年時,目睹家人在自己面前病逝。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那樣戛然而止,留下親人悲痛欲絕,家庭支離破碎。于趙利而言,這莫過于世間最痛苦的事。
于是,她毅然決然選擇從醫。研究生畢業后,趙利主要從事急危重癥救治工作,長期工作于急診重癥監護室及搶救室。
趙利急救病人中
“很心酸,百感交集。”在這個科室,趙利感覺自己面臨很多和專科不一樣的百變人生。每天會遇到不同的病人,能看到不同的家庭對待治病的一個態度。
有些事情,也許可以得到好結果,但家屬可能出于經濟的問題,或者出于總體考慮選擇放棄。但也會看到一些家屬很努力,結局卻是無法逆轉的悲劇。
“成功的案例可以沉淀在心里,最應該記下來的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趙利剛參加工作兩年時,在急診搶救室接診了一個患者。
那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26歲小伙子。年關將至,正是宴會繁多時,這個小伙子參加了單位的一場晚宴。但晚上吃飯時,因為一些原因喝得太多。
“當時在酒桌上喝著突然就趴在桌子上了。”送他到醫院的同伴告訴趙利,大家覺得他是喝多了就沒理他。
等盡興而歸時,大家準備將他拉回家,但一拉便溜到了桌子底下,怎么也叫不醒。大家趕緊送到醫院,“其實,當時他們已經送得很及時,但我接診的時候他已經沒有生命體征了。”
宣布死亡時,年輕人的父母并不在場。趙利大概等了一兩個小時,凌晨三四點時,他的父母趕到醫院。在醫院大廳,趙利聽到撕心裂肺的哭聲,揪住她的心。
“所以即便有一千個理由離開這個科室,但也會因為一個理由一直堅持努力走下去。”那就是趙利堅持付出的每個日夜,讓很多家庭得以完整,讓生命得以重新綻放。
生死賽跑
背后是不斷錘煉技藝
這些綻放的背后,是趙利一次又一次于生死時速之間,搶回生命,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錘煉,不斷復盤學習,精進醫技。
“我經常到處去聽講座。”每次下夜班后有時間,無論多遠,趙利總會趕到講座現場去聽聽別人的想法和觀點。
有的時候,她也會和老師還有同行進行交流。在她看來,自己的思想還不是那么完整,觀點有所局限,需要聽聽不同的聲音。當趙利對這些觀點質疑時,便會翻翻文獻來確認佐證。“在生命面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不要覺得讓別人活下來了,自己就很了不起。”有的治療結局不是很好,趙利便會反復復盤,去發現問題,和同行再探討。
每天早上,趙利和科室的醫務人員會一床一床檢查,然后進行整體的查房治療。大家再一起各抒己見,進行今日的診療計劃。執行了今日查房計劃后,主管大夫會書寫病歷。
“病歷,是寫給醫生自己的日記。”每次寫病歷時,趙利都會提醒大家這不是在寫流水賬,而是復盤總結自己的計劃成效和優劣之處。
正是這樣的千錘百煉,讓趙利和EICU的醫務人員在工作中保持高度冷靜,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一定要先開槍后瞄準,要活著再提如何活得更好。”
因為堅守
讓無數生命得以挽救
“我們急診科很在乎第一個24小時,這是從死神手上搶生命的時候。”也許每一個重癥大夫都守過病人,包括趙利到現在也是一樣。如果今天她接診的病人病情很重,那么到了下班點她可能也不放心離開,還會繼續守在病房。
“因為現在優秀的年輕大夫很多,我今年就只守了兩個。”提起其中一個來,趙利臉上掛了笑意。
前兩天,EICU收到了一面錦旗,便是今年趙利守過的兩個男生中的一個。那是重慶市潼南區21歲的一個小伙。
送錦旗的小伙和EICU醫務人員合影
當時,他在潼南開面包車翻車導致了骨折,送到當地骨科醫院治療后情況卻越來越嚴重,甚至呼吸窘迫,插管治療了三天左右。“當時插管的時候心跳驟停,復蘇回來后生命體征一塌糊涂。”
于是,該骨科醫院向趙利所在的遂寧市中心醫院發出請求,希望把這個病人轉運過來。但該骨科醫院醫療能力不足,設備儀器無法支撐轉運。“我們便派了我們科室一個大夫帶著救護車去潼南把小伙子接過來。”
到達現場后,小伙生命氣息已經十分微弱,僅剩一口氣,可能在轉運過程中就會隨時離開人世。
“當時我們的大夫就問我,要不要轉回來。”思索之后,趙利下了決心,轉吧。當時,趙利心想,潼南那邊的骨科醫院已經明確表示無法再救治,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不轉院的話,這個人很可能只有死路一條。
和家屬溝通之后,遂寧市中心醫院在路上做好萬全的準備,準備好搶救設備儀器藥品。比較幸運的是,小伙把氣撐到了EICU。但情況依然嚴重,非常不樂觀。
“其實除了車禍引起骨折外,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隱匿的創傷性胰腺炎沒有被發現,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經過診療后,趙利發現了病根。
在科室日復一日的堅守打氣中,經過15天治療,小伙成功轉入普通病房。有一天,小伙的家屬推著輪椅過來道謝,煥然一新的小伙讓大家差點認不出來。
“我覺得整個過程我們的團隊診療思維很好,大家配合默契。”趙利心想,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堅守,才讓無數生命得到挽救。
在困境中
不斷努力破繭突圍
但生死奔跑背后,還有另一層面的嚴峻挑戰。
“目前我們EICU的醫護與床位比遠遠達不到國家建議的比例,幾乎全體都在加班。”在趙利看來,僅靠信念支撐的這種狀態不利于團隊的發展。但這個行業對醫護的高要求,又讓很多醫護望而生畏,造成人力資源短缺。
“所以,我們醫院正在推進整合平臺資源。”趙利說,并不是哪一家醫院自己做成閉環,而是希望這個閉環是整個醫療體系的閉環。
比如,要建設成遂寧急診急救聯盟,定期向下輻射培訓,向上承接會議。讓大家在醫學的路上能夠真正學到老活到老,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相同的高水平教育。
另一方面,壁壘打通之后,在聯盟的幫助下,老百姓的救治能夠更加合理化。比如對癥診療,可能有一些病人感冒發燒拉肚子,他就去距離較近的對應醫院就診。“我們希望能夠把醫療資源平衡整合。”
同時,借助信息化建設,實現院前與后方指揮部互通,更快爭取時間搶救生命。趙利舉例,“比如在救護車上,院前醫生可能是青年低年資醫生,但在二線指揮中心是一個高年資的大夫,能夠對問題一覽無余快速指導。”
趙利給科室醫務人員培訓
急診醫學是一個充滿挑戰,又正是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學科。這個學科會給年輕大夫更多的機遇,也會給年輕大夫更廣闊的天地。
“我們向下要培養醫生,向上自己要汲取力量。”在趙利看來,急診醫學還沒有走到最輝煌的時候,還可以做得更好。(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