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金惠真 韓林】近年來,基于老節目制作推出的韓國綜藝IP衍生品層出不窮。“衍生綜藝全盛時代”,韓聯社近日以此為題介紹了近年來韓國各大電視臺不斷深挖旗下老牌綜藝節目IP、推出衍生節目的現象。其中,典型的案例是韓國Channel A電視臺的《都市漁夫》和tvN電視臺的《尹食堂》。
報道稱,2017年開始播出的《都市漁夫》已播出4季,該節目以海釣為主題,參加節目的嘉賓大都為韓國演藝界知名的釣魚愛好者,播出以來深受韓國釣魚愛好者以及普通觀眾的喜歡,成為該電視臺的招牌綜藝。今年3月23日開始,該電視臺推出《都市漁夫》的衍生綜藝《都市魚生店》,新節目以《都市漁夫》的嘉賓們一起經營生魚片店為主題,吸引不少《都市漁夫》老觀眾慕名前去圍觀和消費,使得新老節目形成協同效應。《尹食堂》也如此,該節目在原有嘉賓和內容結構的基礎上,相繼推出《瑞鎮食堂》等衍生節目。此外,選秀類綜藝也同樣深耕老IP,比如,韓國民歌類選秀節目《Mr.Trot》在2020年火爆之后,制作方接連推出由該節目獲獎人氣選手出演的多檔衍生綜藝。
無獨有偶,中國國內綜藝也在從原有綜藝的相近主題、人氣嘉賓中繼續挖掘看點,滿足那些“沒看過癮”的粉絲觀眾們。國內衍生綜藝最早是從《中國好聲音》等熱門綜藝的花絮中演變而來,有制作方把沒能剪入原生綜藝的素材按照不同主題和視角,做成新節目。例如,《偶像練習生》衍生出《偶像有新番》,《這就是街舞》衍生出《街舞營業中》,《明日之子樂團季》衍生出《明日高校宿舍日記》等,這些節目是順應粉絲需求的額外補充。此外,還有一種衍生綜藝是在嘉賓身上挖掘新亮點,像《披荊斬棘的哥哥》衍生出兩檔節目《哥哥的少年時代》和《大灣仔的夜》。
有韓國觀眾認為,衍生綜藝“能填補節目結束帶來的遺憾與空虛感”,但也有不少人質疑這些綜藝“吃老本”,認為“老套路,浪費嘉賓形象”“換湯不換藥”。
韓國大眾文化評論家黃珍美(音)表示,節目平臺的擴大與多樣化,導致各大電視臺對各類節目資源的需求增多。在此背景下,深挖老牌綜藝節目IP成為趨勢。站在電視臺角度看,與其推出前途未卜的新綜藝,還不如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綜藝資源,能穩健投資、穩健回報。
不過,僅靠原生綜藝中未用的花絮和采訪作為素材,會偏于平淡和瑣碎;而一旦有更出色的綜藝上線,很容易被奪去關注度。此外,有的衍生綜藝只是換了一批嘉賓,來完成和原生綜藝相似的游戲任務,大部分衍生綜藝只是“湊上”一季便無疾而終……說到底,還是“老本”不夠吃,真正的原創綜藝節目還是要從零開始找到創新點,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IP。
關鍵詞: